前一段時間,美國資本市場上,散戶與華爾街機構投資者之間圍繞一只名為“游戲驛站”的股票展開多空對戰,引發全球市場熱烈關注。
有關統計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股市場已逐步形成以機構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散戶交易量占比逐年下降。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其散戶交易量占比有所上升,但到2020年,該占比也僅為20%左右,機構仍是投資者主力。所以,此次美股市場上向來沒什么存在感的散戶,受社交媒體平臺上一些“名人”的鼓動而抱團成為對抗機構空頭的重要力量,才會格外引人注目。
雖然隨著該事件持續發酵,陸續揭露出的情況表明,散戶抱團的背后可能依然是某些專業人士、從業人員甚至是機構,但其中散戶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交媒體平臺發揮的作用顯然都已不同往常,甚至可以說出現了一些苗頭性的變化,值得我們研究。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始終應高度警惕個股因關注度提升、流動性涌入等帶來的風險,也要對所謂“牛散”“薦股大師”的言行保持警惕,遠離脫離股票價值基本面的投機、炒作。此次美股游戲驛站股票軋空事件中,雖然不乏有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大曬收益“神話”、誘導后來者,但更有許多散戶站在了高點上而遭受虧損。個人投資者往往受限于信息掌握程度和專業認知水平等,低位做空或高位做多都是不理性行為。金融市場幾百年來其實都在教育投資者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堅持理性投資、價值投資。
對于監管機構而言,一方面,應把加強投資者教育放在更重要位置。在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美國資本市場,尚能發生散戶非理性抱團逼空、扭曲市場定價功能的情形,在以中小投資者為主的我國資本市場,更要從防控風險角度,加強對中小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的價值投資教育,嚴防借由互聯網平臺助推的非理性“聚集交易”帶來的巨大風險。(邯鄲小程序公司)
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監管的敏感性、及時性,比如,對次新股、“兜底增持”、各類“蹭熱點”的炒作等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監控、核查股票交易情況,視情況果斷采取停牌核查等有力有效的監管措施。對于主動迎合市場的“蹭熱點”行為,監管機構要繼續從嚴監管,露頭就打,同時要加快建設長效監控機制和體系,堅決維護好市場秩序,確保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