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南高鐵是廣西首條350公里時速的高鐵,預計2023年年底開通后,南寧到貴陽的通行時間將縮短至兩個多小時。
在等待高鐵加快建設的好消息的同時,南寧武鳴縣寧武鎮東王村村民潘志山也在忙著自家首次種植的三畝七分沃柑地,期盼著迎接2023年的豐收。
村里的低洼地,以前只能種一些玉米,一年到頭每畝能收600斤玉米,三畝多地最多也就賺3000元。和潘志山一樣,許多農戶在低洼地上難以得到較好的經濟效益。而這片71畝的洼地,涉及農戶67戶213人,其中貧困戶就有12戶34人。如今,依托貴南高鐵工程棄土,這71畝低洼地已變成這些貧困戶致富的聚寶盆。
“貴南高鐵沿線有許多貧困地區,項目把高鐵建設過程與扶貧相結合,大力推行推廣用工程棄土改良改造荒洼地,讓洼地變成利于種植的良田沃土。”云桂鐵路廣西公司貴南高鐵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周軍偉說。
潘志山算了一筆賬,利用貴南高鐵工程棄土進行平整后,一畝地可以種上100顆沃柑,掛果后的收益將是種玉米的16倍。
貴南高鐵建設過程中,是如何讓工程棄土變廢為寶,把荒洼地變成聚寶盆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富硒之鄉”,南寧武鳴則是全區最大的富硒寶地,也是沃柑的核心產區。據統計,目前南寧市沃柑種植面積超50萬畝。沃柑種植是當地扶貧支柱產業,不少村民是通過種植沃柑陸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然而,在東王村71畝低洼地上種植的農戶卻未能嘗到這份甜頭。“這些低洼地,地表巖石裸露,一到雨季就遭水泡,只能長期拋荒。”潘志山說。
貴南高鐵建設項目進駐時武鳴時,原計劃棄土場選址在一個山坳里,然而山坳中卻種著82畝沃柑,建棄土場就需要鏟掉沃柑。經初步測算,算上青苗賠償、高鐵開通后的土地復墾復耕費用,修建棄土場預計得花費600余萬元。
“而當時每畝沃柑年產值近5萬余元,一棵沃柑樹苗快則兩年才能成材,原棄土場選址地里的沃柑剛準備掛果……”考慮一系列因素,周軍偉感到這筆賬不劃算。
經過反復對現場進行踏勘,周軍偉與東王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宏同時瞄上了村西南方向這塊71畝的“雞肋”低洼地。
一邊要建場地棄土,另一邊村民低洼地需要土方回填。“工程棄土大多是高鐵線路選址上的表土,基本是宜耕宜種的熟土,棄土回填洼地,可以讓村民原本貧瘠的荒地短時間內變得肥沃。”周軍偉實行了“以外棄土方改良荒地”的做法。
填土后,鐵路建設施工部門奔走數月,通過實地探查、環保評估、登記建檔,最終在地方農業技術部門的協調配合下,對施工棄土進行土質篩選,將適合沃柑種植的棄土運到低洼荒地中,并投入機械對填鋪的土地進行坡度控制,確保土方適合沃柑種植。經測算,平整土地投入人員、機力折算才花費60多萬元,僅為原計劃修建棄土場預算的十分之一。
“再等兩年多,沃柑成熟了,這塊平整后的土地預計給全村帶來超過200萬元的收益。”王文宏開心地說。
棄土與改造低洼地結合,一舉兩得。據周軍偉介紹,目前,鐵路部門已經將這一模式推廣至貴南高鐵全線,累計改良土地200多畝,有效帶動了當地發展。(邯鄲小程序公司)
據了解,貴南高鐵穿越毛南族、瑤族、布依族、水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國家“十三五”交通扶貧16個重點鐵路項目之一,也是國鐵集團鐵路建設扶貧滇桂黔石漠化區精準扶貧項目。“貴南高鐵開工以來,累計安排當地勞務人員就業7000余人次,支付工資超過6800萬元,租用當地設備1900臺,支付費用超過1.25億元,采購當地生產生活物資累計9.1億元。”周軍偉說,貴南高鐵通車后,沿線的環江、金城江,都安、馬山、武鳴區等革命老區,還有少數民族聚集區將步入高鐵時代。